華生頭條:
聯系我們
24小時熱線:400-0563-000
電話號碼:0563-5851888
傳真號碼:0563-5035333
郵箱:hsjd@anhuihsjd.com
地址:安徽宣城涇縣經濟開發區經二路
下文節選于田錫唐、高增福兩位老師在2004年發表的《焊接專業五十年追溯》。文章詳細記載了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焊接專業高等教育經過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苦歷程,很有紀念意義,值得焊接人品讀和收藏。
北方名城哈爾濱以其獨特的歐式建筑而聞名全國。哈爾濱素有東方的莫斯科,東亞的小巴黎之美名,同時還有中國的焊接之鄉之美稱。這是因為不僅中國焊接協會、中國焊接學會、焊接標準化委員會的秘書處設在哈爾濱,同時國內一流的焊接科研機構——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國內最大的焊接技術培訓機構——哈爾濱焊接培訓技術中心,以及焊接技術力量雄厚的前蘇聯援助中國的三大動力廠都建在哈爾濱。另外我國焊接專業的發源地也正是在哈爾濱,這就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
回顧我國焊接專業的發展歷史,把人們帶到了解放初期的1952年。
1.原蘇聯專家幫助建設焊接專業、培養焊接師資和焊接人才
解放初期,我國的工業非常落后,很多工程技術領域在國內是空白。為了加速我國工業的建設步伐,原蘇聯援助我國建設156項重點工程,進口了原蘇聯大量的工業設備和技術。但是加速我國工業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加快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為此中央指示要學習原蘇聯培養高等科技工作人員的經驗,聘請原蘇聯專家到國內大學任教,幫助建設新專業,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當時哈爾濱工業大學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學習原蘇聯辦學經驗的兩所重點大學之一,這樣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工藝設備專業就應運而生。在焊接師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加速人才培養,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從50年入學的研究生中挑選了6名研究生進入第一屆焊接師資研究班學習,成為第一屆焊接師資研究班學員。1952年2月,聘請原蘇聯莫斯科包曼工業大學焊接專家普羅霍洛夫教授,來華負責焊接師資研究班學員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工作。
這6名學員是(按姓氏筆劃順序)
田錫唐,195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機械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焊接結構。
陳定華,1946年畢業于前中央大學機械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焊接原理。
周振豐,1950年畢業于前唐山鐵道學院(現北方交通大學)機械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氣焊與切割。
駱鼎昌,194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車間設計。
徐子才,1950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機械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電弧焊。
潘際鑾,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系,進入焊接師資班后研究方向為電阻焊。
第一屆焊接師資班于1953年7月畢業。畢業后,駱鼎昌到軍工單位,其他五人都留在哈工大焊接教研室任教,普羅霍洛夫也于1953年7月離華、回蘇。
1952年以后,國內大學等陸續開辦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成立焊接教研室。為了給這些學校培養焊接師資,1953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又舉辦了第二屆焊接師資研究班,聘請莫斯科航空工藝學院焊接專家Г·Ф·斯昆副教授,基輔工學院焊接專家M·H·卡布欽柯副教授來華負責第二屆焊接師資研究班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工作。第二屆焊接師資研究班學員共12名,他們是本科畢業后被選拔到第二屆焊接研究班的。
這12名研究生為(按姓氏筆劃順序):
孫子健、付守默、李樹槐、佘建、邱鳳翔、何偉儒、
陳伯蠡、那學忠、張文鉞、高廣安、唐慕堯、彭日輝。
第二屆焊接研究班于1955年7月畢業。畢業后,付守默到四川大學,陳伯蠡去清華大學,唐慕堯、邱鳳翔去交通大學,其他八人都留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
這兩屆焊接研究生都是由原蘇聯焊接專家為指導教師,盡管這些研究生大學本科專業不是焊接,但是由于他們原專業是機械、材料類,在原蘇聯焊接專家指導下,一、二年時間里,都完成了規定的焊接專業研究生課程學習任務和畢業論文設計。后來北京航空學院與清華大學又聯合聘請了原蘇聯莫斯科航空工業學院г·ф斯卡昆教授以及A·A阿洛夫教授到北京,負責第三批焊接研究生的教學和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焊接專業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技術水平,我國從1955年開始,又陸續選派優秀焊接教師和焊接科研人員去蘇聯攻讀焊接副博士學位。其中姜以宏(59年)、張修智(61年)、關橋(63年),吳祖乾(63年)在包曼工業大學獲得副博士學位(陳定華于1958年在國內獲得包曼工業大學副博士學位);孫子?。?0年)、任家烈獲得基輔工學院副博士學位。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陸續挑選了一批本科生到蘇聯包曼工業大學、列寧格勒工學院、基輔工學院、烏拉爾工學院留學,學習焊接。其中烏拉爾工學院曾有一個小班的焊接專業留學生。1958年9月至1959年2月哈工大又聘請了捷克布拉格工業大學教授F· 法爾杜斯通訊院士來哈爾濱開辦焊接結構講學班,全國各校30多位教師來哈爾濱進修。50年代,國外專家培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陸續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焊接教學和科研工作。大多數人都在我國的焊接教育和研究崗位上辛勤耕耘了四、五十年成為我國焊接界著名的學者和教授,為我國焊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創建和發展
哈工大于1952年成立焊接教研室,同年,從1950年入學的本科生中,抽調兩個班入焊接專業學習,開始焊接專業本科生的培養工作。第一批焊接專業本科生于1956年畢業。天津大學也于1952年創建焊接教研室,當年培養焊接專業大專生,1955年培養焊接專業本科生。清華大學于1955年成立焊接教研室,1953年招收焊接專業本科生。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于1955年成立焊接教研室,同年招收焊接專業本科生。西北工業大學于1956年成立焊接教研室,同年招收焊接專業本科生。大連鐵道學院于1959年成立焊接教研室,招收焊接專業本科生。吉林工業大學于1960年成立焊接教研室,同年招收焊接專業本科生。沈陽工業大學的前身——沈陽機器制造學校、華東船舶學院前身——上海船舶學校于1953年成立焊接教研室,開始培養焊接專業中專生。至七十年代后期恢復高考時,我國設立焊接專業的高等學校有17所。1988年,我國設有焊接專業的學校有30余所,其中包括2所大專及8所中專學校。到1992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3所院校設立焊接專業。在大專院校專業合并前,全國有50多個院校設立焊接專業。
哈工大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創建和發展是我國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的創建和發展的縮影。創建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首先要建立焊接實驗室和焊接教研室。1952年2月,哈工大開始籌建焊接實驗室,由田錫唐負責籌建工作,最初實驗室設備很少,僅有旋轉式弧焊機、交流電弧焊機、乙炔發生器各一臺。實驗室條件很簡陋,先設在哈工大地下室的原選礦實驗室和體育器材儲藏室,后幾度搬遷,1955年在機械加工廠前,建成了實驗大樓,焊接教研室搬到了該樓的一至二層。1952年,焊接實驗室不但焊接設備短缺,焊接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也很少,嚴重影響焊接的教學和實驗工作。1952年底,哈工大領導帶領人員去蘇聯訂購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也進口了一批焊接設備和儀器。這些設備和儀器到校后,使哈工大焊接實驗室一躍為全國工科院校的前列,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1989年哈工大開始籌建現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從1992年開始,又引進了大批的現代化焊接設備和儀器投入運行,國家重點實驗室于1995年10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開放?,F代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唯一的焊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下設質量控制研究室,智能焊接研究室,焊接結構研究室,微連研究室,材料連接研究室,無損檢測研究室,激光加工研究室,特種焊接及表面改性研究室,焊接設備研究室?,F有研究人員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實驗室擁有CO2激光加工系統,真空擴散連接設備,等離子噴涂設備,連續YAG固體激光系統,弧焊機器人系統,VPPAW焊接系統,熱模擬系統等各種國內外大型設備十幾套,以及X-ray應力分析儀,精密金相顯微鏡,高速攝影機,數字式超聲渦流檢測設備,阻抗分析儀,光纖激光測振儀等先進設備。重點實驗室每年向海內外學者提供與本領域相關的研究開放課題資助。2002年哈工大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樓建成,現代化焊接生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遷入該大樓。
哈工大焊接教研室于1952年9月開始籌建,當時由潘際鑾任代理教研室主任。1953年9月焊接教研室正式成立,由田錫唐、陳定華擔任教研室正副主任(1953年潘際鑾調往清華大學任教)。教研室成立以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焊接專業師資的培養。1952年,從機械制造專業轉來了3名6年制本科生(徐濱士、崔維達、翟海寰),進行2年的焊接基礎和專業知識培訓,于1954年畢業。1953年又從機械制造專業轉來了姜以宏,何啟藩2名本科生,進行了2年的焊接基礎和專業知識培訓,于1955年畢業。為盡快培養焊接專業工程技術人員,1952年9月,哈工大從該年入學的新生中抽調一個小班到焊接專業2年制??瓢鄬W習,該班19人于1954年7月畢業,都分配到工礦企業從事焊接技術工作。1952年9月,哈工大又從1950年入學的本科生中抽調兩個班入焊接專業學習,1956年7月,首批正規焊接專業6年制本科生(王其隆,黃文哲,張修智等50人)畢業。這批本科生都分配到全國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焊接教育和科研工作。50年代,哈工大還舉辦了焊接師資進修班,天津大學、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沈陽工業大學的前身——沈陽機器制造學校等院校,都派焊接教師來哈工大進修。這些進修教師回校后,都成為本校焊接專業的教學和科研骨干。除文化大革的1967-1972年哈工大沒有招收焊接專業的學生外,其他每年都招收焊接專業的本科生30-90名。到200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培養焊接專業本科生1990名左右(文化大革中,1966—1972年停止招生,1973年首次招工農兵學員,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
為了拓寬本科畢業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掌握更多的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著加大基礎課、技術基礎課的教學力度和專業從簡的原則,除哈工大以外,全國高等院校根據國家教委的有關精神,決定在大學本科生焊接專業的教學上和專業設置上進行較大的改革?,F在大學已取消本科生階段的焊接專業,將本科生焊接專業向材料工程或成型工程方面拓寬。但哈爾濱工業大學經國家教委批準,成為唯一保留本科焊接專業的院校,并將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上升為焊接科學與工程系。
3.焊接專業教材的編審和統一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國高等院校焊接專業本科生學制為五年,由學校規定學習課程。一般院校規定:前三年,學習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后兩年,學習專業課和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當時焊接本科的基礎課有: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物理化學、理論力學、電工學、畫法幾何、外語等。專業基礎課有:材料力學、金屬學及熱處理、電工學、機械制圖、金屬工藝學等。主要專業課有:焊接原理、焊接結構、熔化焊工藝及設備(或稱自動焊)、焊接電源、接觸焊、釺焊、氣焊與氣割、焊接檢驗等課程。采用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基本是俄文原版或翻譯本。代表性的參考書有:阿洛夫著的焊接原理、尼古拉也夫著的焊接結構、奧凱爾布洛姆著的焊接應力與變形、雷卡林著的焊接熱過程計算、老巴頓著的自動電弧焊、小巴頓著的熔化焊工藝、奧爾洛夫著的接觸焊工藝與設備、拉施科著的釺焊等。50年代,全國高等工科院校沒有統一的焊接專業本科生用專業課教材。1960年根據高教60條的精神整頓教學秩序,在全國教材會議精神的指導下,開始組織出版我國自己編著的教科書。1962年,成立全國高等工科院校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田錫唐、陳定華教授任編審委員會主任。同年5月在杭州召開編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編審委員會除了負責組織焊接專業統編教材的編寫、評審工作外,還負責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編寫工作,1962年以后,我國自己編著的教科書有:焊接冶金基礎、熔化焊工藝學(包括各種熔焊方法、各種金屬材料的焊接、釺焊,共上中下三冊)、熔化電焊設備、焊接檢驗等教材。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國高等院校焊接專業本科生學制為四年,一般院校規定:前兩年,學習基礎課,后兩年,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現學分制以后,焊接專業學習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又分必選課和任選課。選修課實現學分制。
1978年6月在黃山召開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次全國高等工科院校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會議。為適應國內外十多年的焊接技術進步,滿足新大學生的專業教學需求,會議決定重新出版一套自己的專業教材,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在1980至1981年相繼出版。主要有:田錫唐主編的焊接結構,周振豐與張文鉞主編的金屬熔焊原理及工藝(上下冊),姜煥中、畢惠琴、沈世瑤、鄒僖分別主編的焊接方法及設備1至4分冊,鄭宜庭、黃石生主編的弧焊電源,梁啟涵主編的焊接檢驗等。這些教材后來又經多次重印或修訂,滿足了我國焊接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實際上1984年以來確定的焊接專業主干課程共4門,即焊接冶金學、電弧焊、弧焊電源和焊接結構,并于1991年由焊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了焊接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1987年7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受國家教委的委托,在原教材編審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1988年1月在哈工大召開了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焊接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任是田錫唐教授,副主任是周振豐教授。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出,“七五”后期教材建設主要是教學參考書,改變一門課一本書的局面。這期間出版的參考書,如焊接物理冶金導論、焊接測試技術、焊接傳熱學等。
1996年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更名為焊接專業教學指導小組,吳林教授為主任。
4.我國的焊接研究生培養工作
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國有3所大學培養焊接專業研究生。1955年,哈工大開始培養首批研究生(原蘇聯焊接專家指導,蘇聯焊接專家回國后,由哈工大指導)。1961年哈工大正式招收焊接專業。1959年,清華大學開始培養焊接專業研究生。1961年,天津大學也招收焊接專業研究生。文革前,我國自行培養的焊接研究生30人左右,其中清華大學培養焊接專業研究生19人。
文革后,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招收研究生的院校由原來的3所擴大到7所,除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以外,還有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鐵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2年國家對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實行學位制,一些院校陸續取得了焊接碩士和博士的授予權,1982年首批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焊接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首次獲得焊接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到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金屬研究所也獲得了焊接博士授予權。盡管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已不設焊接本科專業,研究生招生目錄已不存在焊接專業,但是原來設有焊接專業的學?;蜓芯繖C構還在培養焊接研究生。近五年來,清華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17-25名,博士學位研究生6-8名;哈爾濱工業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17-27名,博士學位研究生3-10名;天津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5-14名,博士學位研究生4-8名;西安交通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9-16名,博士學位研究生3-8名,吉林工業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6-8名,博士學位研究生2-4名;華南理工大學每年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4-7名,博士學位研究生2-5名。
為了給畢業的博士進一步科學研究提供條件,一些院校先后設立了博士后流動站,給博士后提供科研課題和科研資金。博士畢業后,可到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年。除大學以外,一些企業如北京時代公司、哈爾濱華威焊切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也設立了本企業的博士后流動站。吸引博士后到企業進行科學研究,幫助解決重大焊接技術關鍵。
5.結束語
五十年來,老一輩焊接專業的創業者把他們的畢生經歷獻給了我國的焊接教育和科研事業。經幾代人的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焊接優秀人才,創造了光輝的業績,為我國焊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展望二十一世紀,科教興國,任重而道遠。進一步提高我國焊接技術水平是時代賦予當代焊接工作者的神圣歷史使命。我們要發揚優良傳統、團結奮斗、努力創新,為我國的焊接教育和科研事業再創輝煌。